非影像专业医学本科生心血管系统影像教学的改
目前,国内非影像学专业医学本科生的心血管影像教学现状如下:教学包含在影像课程中,一般由影像科医生承担,教学时数较少。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为例,其影像课程由获得讲师资格的影像科医生承担,理论课时数为36学时,实践课时数为18学时,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所占理论课时数2学时,不安排实践课教学。
1 目前心血管疾病影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时短
由于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传统辅助检查主要为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加之非影像学专业医学影像课程教学时数相对较少,且以传统的大影像包括放射、CT、核磁为主,所以心血管系统教学所占的课时比例很小。
1.2 教学难度大
心血管系统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及生理特点,不论是在基础的解剖、组胚等课程还是在临床内、儿、诊断学及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过程中都是师生需要共同面对的学习难点。以先心病为例,医学影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由相应畸形推理其影像学异常表现,从而对其进行诊断及评价。而理解并掌握其影像诊断要点的前提是掌握心脏的正常解剖及功能、相应先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这些相关知识对于学习过内、儿及诊断学的高年级医学生尚存在很大的理解难度,况且目前在我国部分医学高校,医学影像学课程仍设置在内、儿科学之前,或与其同一学期授课,而医学影像学课程由于课时短,课程进度往往先于内、儿科学,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影像教师授课及学生的理解难度。
1.3 与现代影像学临床实践结合欠紧密
在现有大部分医学高校的本科影像学大纲中,平片仍然是心血管系统中重要的检查手段,也是教学的重点。然而随着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首诊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结合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来为患者选择更具个性化及针对性的影像学检查,例如:针对可疑冠心病患者,门诊首诊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心肌酶学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如高度怀疑冠心病,则需进一步对完善冠脉CTA检查、心肌核素或心肌核磁检查。因此,在现代心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评价实践过程中,往往是根据不同影像学技术的优劣势进行多技术联合检查、多方位综合评价,平片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少,超声、CT、MRI、核医学的作用日益突显。但是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往往以平片为主,而其他的检查方法则只是略略带过。
2 如何解决
2.1 适当增加学时
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越来越依赖影像手段。因此,我们认为心血管系统的影像教学应当适当地延长教学时数。
2.2 注重师资的选择及培养
由于心血管系统的影像教学难度大、课时短,因此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就要求代课老师全方位熟悉并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各种检查、诊断方法,以便能够在较短的课时内透彻并游刃有余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目前心血管系统影像课程往往由大影像科室医师承担,而他们往往疏于心脏超声及核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故而在带教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忽略超声及核医学的知识。在医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核医学尚有相应的专业课程可做补充,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尚无专业课程设置,因此,超声作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其在影像教学的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几乎为零。综上,在心血管系统影像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师资的全面培养:首先,在带教师资的选择上,应当选择亚专业学组为心血管系统的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其次,在师资培养储备阶段,应当对储备师资按照系统分组进行专科培训,例如亚专业学组为心血管系统的影像医师,应当在完成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全面轮转普放、CT、MRI、心脏超声科、核医学科、数字减影室、心电图室、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最后,由于心血管影像近年来发展迅速,带教老师要及时根据学科的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2.3 注重相关知识的课前复习
由于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繁复,因此在课前一定要要求学生复习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及各种先天和后天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表现。掌握这部分知识有助于理解影像学表现得意义,从而互相印证所学知识,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快更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得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