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文学的经验、想象和“地气”
刘巍:文艺学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当代文学及文艺思潮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女性文学精神》等。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数字电视等网络平台、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数据传播模式,电子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皆可纳入其中。由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区化等显著优势,它对我们写作、阅读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媒体必然要使文学在创作主体、功能指向乃至文本本身的写作思维、话语风格、情节组织、审美接受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异。新媒体的繁盛模糊了生活与文艺之间的界限,电子、数码技术的发达使生活得以媒体化呈现——网络直接化入生活;生活也日渐强调形式、注重视觉愉悦。我们以往对艺术本身及对艺术欣赏的仪式感随着MV、视频的普及与传播而弱化,网络向日常生活倾斜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因子,这就使生活和对生活的展示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影响作者向读者传递人生经验。新媒体本身成为生活形态之一,也是文学的写作阅读方式之一。手机、电脑、影视等电子数码产品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以图像模仿、再现并重塑了生活,打破了现实与虚幻之间的阻隔,幻化的图像(比如广告)甚至代替了生活本身——这会影响文学创作和接受的想象层面。媒体炒作使平淡的生活以“事件”“话题”的形式突显出来,媒体的围攻进一步催化了生活的感性元素,文学呈现越来越重直觉、时尚、跟风——这会造成文学“接地气”的表象而弱化文学对人生整体性和形而上的追寻。
何谓写作?就传统意义而言,写作是一个人在书桌前寂寞而丰富的劳动,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向我们呈现出与我们现实生活既相似又陌生的世界。作家不仅使用文字把我们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说出来,还能把我们甚至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写出来。但是,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作家的写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书桌前的经验回眸,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进行文学创作,美食前、旅途中,甚至是瞬间的感想,都可以通过便捷、迅速的网络,分享给读者并且尽快收到读者的反馈,不必再等小说集结出版时才能与读者见面;甚至有些作家还会根据读者的建议进行修改,创作出更为读者津津乐道的小说。就读者而言,听故事是人的天性,作家的写作使这一天性得到充分的满足,于是便有了需求和供给这一对共同体。而网络、数字杂志等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为这一对共同体提供了更为有效便利的沟通与交流平台。因此,乘着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东风,作家的写作得到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将故事讲得更吸引人,作家也面对着两种维度——经验和想象,如何将这两者搭配、调理得当,既真实又虚构,既朴实又风趣,便成为作家面临的矛盾。
经验是作家的经历和体验,写作者在作品中写出了他曾经的、现在的、也包括道听途说的生活,或者纯粹是从书本阅读、档案整理中得来的生活。感谢当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各种途径中获取作家的经验,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兴起,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与经验,甚至是与喜欢的作家互动,于是在微博上、在博客里,甚至是微信的朋友圈里,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处的风景、认识了肤色各异的人。就这样,作家的经验也成为我们的经验,如临其境,深入而持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可获得资源的数量巨大,几乎作家所有的经验我们都已经那么熟稔。那么,如何才能驱赶这种经验上的疲惫感呢?
幸好,作家还有想象力,否则这个由经验组成的世界将会多么平淡又没有生气。打开电脑、手机上的读书网站,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修仙、玄幻、穿越等文章,这些都是作家想象力驰骋的结晶。只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现在作家的想象之作也渐渐出现了雷同的趋势。所以,当我们通过手机、电脑阅读网络小说时,经常会感觉到情节的雷同与想象力的匮乏。本来,在这个新技术、新媒体引领潮流的新时代,随着想象不断变成现实,我们更应该有新的想象,这样才会在写作中不断引入新鲜空气。科学的发展本该激发人的想象力,但现实情况是相反的,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变得容易满足,沉醉在科技带来的便利中不去幻想未来。想象力是天生的,也是后天形成的。作为作家,要写出现实也超现实的好故事,就要具备超出普通人的想象能力,更要后天培养出将经验材料整合生发的能力。想象力枯竭,不是因为前者,而多是因为后者。将现实炫魅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在都市繁华的工作室里,作家通过想象就能写出庄稼地里的劳动吗?还是阅读文件就能写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流转的问题呢?不是的,想象是要作家扎扎实实地叩问经验的。这个时代的写作一直在写,哪怕是凭着作家的写作惯性,作品也会层出不穷。可是写着写着,作品中的经验就变成大家共有的,想象也变成大家共有的。如果持续这样下去,这个媒体“霸权”的世界还需要文学干什么呢?
上一篇:我妈的故事
下一篇:风湿免疫病患风湿免疫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