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对照彰显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的特殊历程
书名: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嬗变:以本土化和现代化为视角
作者:李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定价:48.00元
由李滨著、人民出版社在2017年7月出版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嬗变》一书,除雅训的文笔、缜密的思辨外,该作在相关研究领域里,有其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研究特色。如作者所总结的,在宏观上,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发展史是一个现代化的历程,从君主制政治文化迈入现代民主制政治文化、从“君臣之伦”走向民主、平等的现代价值原则;在微观上,相关的报刊论述总是与特殊的政治目标及实践、文化观念及接受心理以及现实政治环境等相契合,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而中西对照正是融合上述现代化与本土化两个维度的叙述策略。
该书从中西对照的研究视角厨房,在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历程中,作者尤其强调具体从中国特殊语境来考察国人对西方新闻观念的接受过程,重点挖掘中西观念走向异同的深层原因。通过作者的梳理,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重点阐述了国家治理、政治及宪政运动、机关报观念、言论独立、新闻专业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作者经由强烈的问题意识而树立的认知新闻思想史料的框架。正是这些鲜明的问题意识,让该作有了创新的源点,避免了一般新闻思想史的复述、堆砌史料的毛病。
作者以中西对照作为破解历史之惑的理论工具,基本上使之贯穿全书始终,从而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现代化的复杂历程。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国人对西方新闻观念的一个逐渐了解、阐释和接受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受到思想者的现实政治需要、对西方报刊文化的认知水平以及传播的文化处境等的深刻影响,因而表现出“中国化”趋势。从文化传播的视野看,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产生,必然是“文化交流”的结果。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种“文化交流”不断在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境中催生新的质素,并由此形成近代报刊思想发展的曲折经历。鉴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世界在各个领域内的领先地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现代社会只有一个体系,即以美国为领导的西方社会体系,而美国则视之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典范。因而,以帕森斯的观点,现代化过程实际上可以说是“西方化”或“美国化”。从长远看,这一看法未免过于自负。但以此考察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现代化状况,又不失为一个较为明晰、易于把握的分析视角。故作者考察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就是分析中国近代的新闻思想观念如何走出本土视域,从君主制的政治文化视野迈向现代民主制的政治文化视野,并最终靠近西方新闻业专业学理的过程。这一思路也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的。从中国近现代新闻思想史发展的实际过程看,美国新闻学的影响的确是最为显著的,即便是当时的日本新闻学也受美国影响较为深刻,梁启超多次引述日本松本君平的《新闻学》,与当时美国的一些新闻学教程有颇多近似之处。
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研究层次。更为重要的是,其对西方观念在中国的本土化适应过程做了深入而有启发性的阐述。如对传教士的“附会”式报刊论述的分析,作者不仅指出这种话语方式使西方新闻理念在中国晚清时期能够顺利地产生影响,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建构性意义,即以中国的方式论证了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合理性,并开辟了中国媒体重视思想启蒙的工作传统。中国近代新闻学宏观发展的现代化历程实际上和历史微观横剖面的本土化融合结合在一起。
作者在研究特色上注重从“现代化”和“本土化”的研究视角切入,以考察国人近代新闻观念的演变过程,具有较为鲜明的论证意识和学理探寻精神,区别于中国大陆新闻史研究中既往常见的预设政治立场的分析路径,也与简单的仅对新闻业务观念的史料归类不同,该书在一定程度拓展了新闻思想史研究的深度,并以新闻思想史的问题性探索为契机,丰富了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为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中国新闻史夯实了新的可能的写作维度。
书名: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嬗变:以本土化和现代化为视角作者:李滨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7月定价:48.00元由李滨著、人民出版社在2017年7月出版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嬗变》一书,除雅训的文笔、缜密的思辨外,该作在相关研究领域里,有其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研究特色。如作者所总结的,在宏观上,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发展史是一个现代化的历程,从君主制政治文化迈入现代民主制政治文化、从“君臣之伦”走向民主、平等的现代价值原则;在微观上,相关的报刊论述总是与特殊的政治目标及实践、文化观念及接受心理以及现实政治环境等相契合,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而中西对照正是融合上述现代化与本土化两个维度的叙述策略。该书从中西对照的研究视角厨房,在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历程中,作者尤其强调具体从中国特殊语境来考察国人对西方新闻观念的接受过程,重点挖掘中西观念走向异同的深层原因。通过作者的梳理,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重点阐述了国家治理、政治及宪政运动、机关报观念、言论独立、新闻专业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作者经由强烈的问题意识而树立的认知新闻思想史料的框架。正是这些鲜明的问题意识,让该作有了创新的源点,避免了一般新闻思想史的复述、堆砌史料的毛病。作者以中西对照作为破解历史之惑的理论工具,基本上使之贯穿全书始终,从而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现代化的复杂历程。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国人对西方新闻观念的一个逐渐了解、阐释和接受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受到思想者的现实政治需要、对西方报刊文化的认知水平以及传播的文化处境等的深刻影响,因而表现出“中国化”趋势。从文化传播的视野看,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产生,必然是“文化交流”的结果。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种“文化交流”不断在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境中催生新的质素,并由此形成近代报刊思想发展的曲折经历。鉴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世界在各个领域内的领先地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现代社会只有一个体系,即以美国为领导的西方社会体系,而美国则视之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典范。因而,以帕森斯的观点,现代化过程实际上可以说是“西方化”或“美国化”。从长远看,这一看法未免过于自负。但以此考察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现代化状况,又不失为一个较为明晰、易于把握的分析视角。故作者考察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就是分析中国近代的新闻思想观念如何走出本土视域,从君主制的政治文化视野迈向现代民主制的政治文化视野,并最终靠近西方新闻业专业学理的过程。这一思路也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的。从中国近现代新闻思想史发展的实际过程看,美国新闻学的影响的确是最为显著的,即便是当时的日本新闻学也受美国影响较为深刻,梁启超多次引述日本松本君平的《新闻学》,与当时美国的一些新闻学教程有颇多近似之处。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研究层次。更为重要的是,其对西方观念在中国的本土化适应过程做了深入而有启发性的阐述。如对传教士的“附会”式报刊论述的分析,作者不仅指出这种话语方式使西方新闻理念在中国晚清时期能够顺利地产生影响,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建构性意义,即以中国的方式论证了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合理性,并开辟了中国媒体重视思想启蒙的工作传统。中国近代新闻学宏观发展的现代化历程实际上和历史微观横剖面的本土化融合结合在一起。作者在研究特色上注重从“现代化”和“本土化”的研究视角切入,以考察国人近代新闻观念的演变过程,具有较为鲜明的论证意识和学理探寻精神,区别于中国大陆新闻史研究中既往常见的预设政治立场的分析路径,也与简单的仅对新闻业务观念的史料归类不同,该书在一定程度拓展了新闻思想史研究的深度,并以新闻思想史的问题性探索为契机,丰富了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为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中国新闻史夯实了新的可能的写作维度。
上一篇:合与分:餐桌上的中西之别
下一篇:荟中西鸿儒 集四方俊秀清华大学实施全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