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的康复景观设计探析以厦门大
引言
心血管病(CVD)是由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它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致死率居首的疾病,远高于肿瘤、消化与呼吸疾病,它成分因子复杂,受基因与环境因素影响而致病[1]。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是针对该类疾病单设的医院,通常包括心血管内科和外科。新世纪以来,医疗机构的健康环境设计愈加受到重视,医院康复景观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产生一定的设计理论,并且开始向病人专类化(Patientspecific)方向探索。目前我国医院康复景观研究与实践尚处于滞后状态,专科医院的康复景观设计案例为数不多。作为重要类型疾病的收治场所,心血管病医院的景观设计应作针对性探讨。
1 医院康复景观
康复景观的产生与复兴来源于上世纪末西方医疗护理领域的思想变革,起因一方面源于先进的诊疗手段使费用愈加高昂,却对现代人类社会构成主要挑战的慢性病和心理精神疾病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是保证机器高效运转和医疗流程严密执行的环境建设思想对人情感需求的忽视,致使环境压力产生,病人与家属焦虑恐惧、医护人员医疗错误与患者医源性感染频发[2]。因此,“身心一致”医学理论受到重视,“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得到扭转,预防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得到加强,由环境问题所致的非传染性疾病进入管控。医疗场所的“健康环境设计”理念即在此背景下产生。
1.1 环境压力
环境压力(Environmental Stress)来自医院中病人的焦虑表情、拥挤嘈杂的噪声、消毒水的刺激气味以及对医学信息的茫然未知等。处于压力条件时,下丘脑开始释放抑制免疫系统工作的压力荷尔蒙: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3],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减轻环境压力通常是健康环境设计的核心与出发点。有学者将医院环境的“压力源”概括为8个方面(表1)[4]。
1.2 健康环境设计
该设计仅从物理层面应包括良好的空气质量,舒适的温湿度,消除噪音,私密性给予,自然光照,自然景色的抚慰或激励等[4],而从本质来看则是基于一切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核。早在1978年,泰瑞奥①(Angelica Thieriot)率先提出并在旧金山太平洋长老会医学中心(Pacific Presbyterian Medical Center)运用以病人为中心的“悬铃木模式(Planetree Model)”,该医护理念的核心是让病人拥有选择权,对大部分医疗服务享有决定,而非把严格的时间管控、程序规范、功能高效等因素放在首位[4]。在此思想下产生的健康环境设计不仅仅是无障碍和通用设计,还包括细致入微地考虑病人的心理诉求、营造温馨的居家环境、支持鼓励家庭陪伴以及提供接触自然的亲生命(Biophilia)设计等。上世纪90年代曾有学者断言,到本世纪初所有医院管理者都会要求设计师运用健康环境设计理念[4],如今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应验:所有新建或改建的医院项目,其建筑、室内及康复花园都采用一致的健康环境设计理念并相互配合。
1.3 医院康复景观
景观是医院健康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部分,大量研究表明庭园能有效降低压力,并且在其中进行相同活动时身心疗愈效果明显好于室内[5]。基于病人的健康结果、各方满意度、医院竞争力以及收支平衡等因素,康复花园在本世纪已重回高科技医疗场所,并成为健康环境设计的“标配”。医院康复景观的设计思想目前主要来自压力恢复理论(SRT)以及由此产生的“支持性花园设计”[6],并且正针对不同患者,如儿童、癌症患者、烧伤病人、失智症患者、临终关怀对象等逐渐发展出差异化的设计理论。
表1 医院的环境压力(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 心血管病与景观环境
心血管病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常见病,据统计我国有高达2.9亿人受此影响,并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然而研究指出,70%以上的心血管病可从源头加以管控或改变,其中包括个人行为与建成环境因素[7]。景观同样可对心血管病产生积极疗愈作用,体现在病前预防、发病急救以及预后康复等各阶段的相应支持。
2.1 预防支持
2.1.1 促进锻炼的场所
图1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景观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高血压、高血脂与肥胖等身体特征以及烟酒、不合理饮食结构等不良生活方式均对心血管病发病率有显著影响,而身体锻炼对此有全面缓解作用。因此在景观中提供促使锻炼活动发生的场所可成为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支持。我国医学研究者通过对蚌埠市1944名中老年人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确定了可行走性(walkability)、绿色空间可达性(access to green spaces)与植被茂盛(greenness)等设计要素可通过促进身体锻炼影响心血管病发病率[7]。
上一篇:关于使用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网上投稿审稿系统的
下一篇:患心血管疾病该如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