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灰霉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
葡萄甘甜爽口、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矿物营养、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益脾健胃、补血美容、抗疲劳、预防心血管病等多种功效,既可鲜食又可加工,经济效益高。近年来,随着菏泽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的大力推进,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日渐提高。但随着引种范围的扩大,加之繁育体系和防治措施的不规范,间接为葡萄病害的发生、流行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灰霉病是菏泽市葡萄栽培种植、运输贮藏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又称烂花穗、灰腐病,给菏泽地区葡萄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对灰霉病的发病规律、症状以及预防措施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果农科学防治葡萄灰霉病提供有价值的技术指导。
1 症状特点
灰霉病主要危害葡萄果实、花序和幼穗,也可危害幼叶。
花序或幼穗染病,受侵染部位呈淡褐色、水渍状,后期病部色泽变暗,严重时会导致整个花穗失水萎缩、软腐坏死、干枯脱落(图1),并产生鼠灰色霉层覆盖表面。嫩枝受害,出现不规则形状的淡褐色病斑,防治不及时病斑处会产生鼠灰色霉层,后期发病部位呈漂白色,覆盖黑色菌核或灰色分生孢子菌丝块。叶片受侵染,多在靠近叶脉、叶片边缘、机械损伤部位发生,叶片尖端常出现“V”字形病斑(图 2),呈淡黄褐色,有时出现轮纹不明显、褐色病斑,病斑处多产生灰色霉层(图3)。果实多在近成熟期或贮藏期染病,病菌从果柄入侵,果皮出现灰褐色凹陷圆斑,后期病斑扩大,易造成果实腐烂(图4),果皮与果肉分离,并在果皮裂缝处产生灰色霉层(图5)。
图1 葡萄灰霉病引起花序失水萎缩
图2 叶片尖端出现“V”字形病斑,并覆盖灰色霉层
图3 葡萄灰霉病危害叶片
图4 葡萄灰霉病引起果实腐烂
图5 果实覆盖灰色霉层
2 发病规律
2.1 病原
灰霉病由灰葡萄孢霉侵染导致,为真菌性病害。灰葡萄孢霉主要以菌核形式或菌丝、分生孢子在枝蔓、僵果、树皮、冬眠芽或病穗、病果等病残组织越冬。翌年气温回暖、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和越冬的分生孢子,可通过气流传播侵染植株。在有外渗物作营养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很易萌发,通过机械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寄主,实现再次侵染。
2.2 易感品种
葡萄灰霉病一旦发病危害极大,特别对新玫瑰、白玫瑰、巨峰等抗性差、易感病品种,灰霉病的危害更为严重。因此,必须针对易感品种进行重点防治。
2.3 侵染过程
葡萄生育期存在两次灰霉病爆发高峰期,第一次为花序分离后到开花期,主要危害花序,致其腐烂、干枯、脱落;第二次为葡萄着色期至成熟期,易引起果实腐烂,产生霉层。
灰霉病病菌大致存在3种侵染:第一种通过叶片、果实等部位的机械伤口侵入;第二种侵染葡萄花柱柱头,并潜伏其组织内;第三种随浆果生长,病菌继续潜伏或病菌孢子萌发侵入浆果角质层后,停止发育潜伏,直至葡萄成熟病菌恢复生长发育引起灰霉病发生、流行。
2.4 发病条件
病原菌适宜温度15~25℃、适宜pH 3~6,对光照反应不敏感,适宜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快,易产生浅灰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分生孢子传播病菌。
葡萄过度密植、通风不畅,施肥不科学、偏氮少磷钾,排水不畅、湿度偏大都容易造成灰霉病发生,若再遇低温潮湿的阴雨天气引起病菌侵染高峰,短暂潜伏后,在气温回升后会迅速爆发,难以控制。
3 防治措施
葡萄灰霉病腐生性强,一旦发病危害极大,需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坚持化学预防为主,辅以农业预防和生物防治。
3.1 农业防治
3.1.1 科学施肥加强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生物菌肥搭配化学肥料,补充中微量元素肥,避免氮肥过量投入,依据葡萄不同生育期养分需求规律,科学复配氮磷钾比例,做到适时、适肥、适量、适法,以提高葡萄植株的抗病能力。
3.1.2 水分管理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水,避免干旱造成缺钙等生理病害,积水时注意排水防涝,降低果园湿度,降低灰霉病病菌繁衍、传播机率。
3.1.3 整形修剪科学整形修枝、疏花疏果,及时绑蔓、疏副梢、摘心、疏叶、整果穗,控制留枝量,提高结果部位,调节枝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灰霉病病菌侵染机会。田间作业要谨慎,避免葡萄茎、根、叶的机械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