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微创手术 续写生命传奇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心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林开敏。记者 陈理杰 摄
林开敏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介入组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厦门市医学会心脏介入分会委员。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电话一响,他就马上离开被窝,消失在黑夜中。”这是家人对心内科医生林开敏的调侃,但也是最真实的写照。涉及心脏的科室,突如其来的抢救总是多一些,如今已是科室副主任的林开敏,一接到“召唤”,仍是二话不说就出发。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林开敏学医时立下的愿望。如今,他正为实现当初的愿望不懈耕耘着。
病人康复时最有成就感
周一“下社区”,到社区医院“传帮带”;周三上午是总院的门诊;周二、周四要做一台接一台的手术,其他时间还要处理科室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在第一医院心内科,这位年近五旬的副主任每天的行程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林开敏告诉记者,第一医院的心内科每天要接诊近百位患者,一年里有上万人次住院,每年会完成6000余台手术。在这样的工作量下,每位医生都练就了强悍的体力和精力。
“传统心脏手术是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完成的,胸骨正中切口有显露范围广、操作方便的优点,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创伤大、术后切口瘢痕不美观的缺点。”林开敏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及家属对心脏病手术治疗的要求不再仅满足于疾病的治愈,而更追求术后恢复的质量及切口瘢痕的美观,这直接促成了小切口技术的发展。
“当医生这么多年,病人能安全、开开心心地出院,依然给我最大的成就感。”林开敏表示,也正因如此,他选择了心内科,进一步走深自己的从医路。
接触病人感觉责任在肩
林开敏高中时就对医学感兴趣。他说:“那时觉得生命充满奥妙,人体就像个小宇宙,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而儿时要好的玩伴生病去世,更是让林开敏坚定“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念头。
三十多年前,林开敏的一名好友得了很重的病。受当时的医疗水平、医疗条件所限,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好友的去世对林开敏的打击很大,多年后,他才明白好友得的是脑膜炎。
进了大学后,林开敏开始感觉到要“为良医”也并非那么容易。“学医其实挺累的,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林开敏说,但他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
1995年,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林开敏进入第一医院工作。当他开始独当一面地接触病人后,感觉到责任在肩,压力更大了。
在第一医院的内科、外科、急诊科都轮转过后,林开敏成为一名“多面手”医生。2004年,他选择继续深造,将心内科作为研究方向,并在2010年攻读博士。
尽力将患者从死亡线拉回
从医25年,林开敏接触的患者形形色色。他说,希望每个来到他这儿的患者,都能平平安安地康复出院,为此,他愿意在任何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三个月前,60多岁的李女士因胸闷来到心内科就诊。当时,李女士走一两步路就气喘,睡觉也无法平卧。经详细检查,李女士被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钙化,合并主动脉瓣狭窄,医生评估她的心功能、肾功能不足以支撑开展外科手术,建议她进行微创手术。
很快,这个患者就转到林开敏手中。听完医生的手术方案,李女士一家一直都有顾虑,不菲的手术费用对家庭条件并不好的他们来说,很难承担。
“病人的情况不做手术怎么能行?”林开敏二话不说,多方帮李女士联系减免费用。最终,在心外科、胸外科、ICU、麻醉科等多学科协助下,林开敏带领心内科团队为李女士开展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记者 蔡樱柳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