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心理病相生相伴,常用4类药物,有效
包括运动疗法、健康行为的鼓励、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技术等,均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双心疾病的恢复,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化需要进行。
该类药物起效较慢,一般需要2周以上起效,其镇静作用较轻,可白天服用;若患者出现困倦乏力可晚上服用。为减轻胃肠道刺激,通常餐后服药。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从药物说明书上推荐的最小剂量的半量开始,老年体弱者从1/4量开始,每5~7天缓慢加量至最低有效剂量。
具体心理疗法有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等。认知行为治疗可以通过改善抑郁焦虑患者的错误认知,树立理性的信念,发挥主观能动性。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后,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改善,同时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苯二氮?类:用于焦虑症和失眠的治疗。特点是抗焦虑作用起效快。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等。由于此类药有一定成瘾性,现在临床一般作为抗焦虑初期的辅助用药,较少单独使用控制慢性焦虑。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慎用,易引起呼吸抑制,导致呼吸困难。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也就是双心疾病患者,应给予双心治疗,即包括针对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两个方面的治疗。对于存在双心问题的患者要仔细分析患者的症状,是由心血管疾病所致还是心理问题所致,而给予相应的治疗,对于心理问题严重者建议转精神心理科治疗。下面主要介绍有关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因对疾病不了解、误解和担忧导致情绪障碍,需要从心理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疾病,合理解释患者心脏疾病转归和预后,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负性认知,恢复患者的自信心。
(3)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该药含有神经松弛剂氟哌噻吨和抗抑郁药美利曲辛两种成分。适用于轻中度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心因性抑郁、抑郁性神经症、隐匿性抑郁、心身疾病伴焦虑和情感淡漠、更年期抑郁、嗜酒及药瘾者的焦躁不安和抑郁患者。
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因不良反应多,药物相互作用复杂,目前已不用于抗抑郁和抗焦虑的一线用药。但小剂量用药有一定优势,如小剂量氯米帕明(每晚50 mg),对不典型疼痛有效(不依赖其抗焦虑作用);小剂量阿米替林或多虑平夜间用,有催眠作用,而没有肌肉松弛作用或剂量耐受性。该类药物有导致QT间期延长和恶性心律失常风险,不建议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禁用于心肌梗死急性期、有严重房室阻滞和心电节律不稳定的患者。
目前有安全性证据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抗抑郁药包括以下几种。
长期使用会产生药物依赖,突然停药可引起戒断反应。建议连续应用不超过4周,逐渐减量停药。唑吡坦和佐匹克隆是在苯二氮?类基础上开发的新型助眠药物,特点是对入睡困难效果好,晨起没有宿醉反应,但不能改善早醒,没有抗焦虑作用。
(4)其他药物:曲唑酮主要用于有轻中度抑郁或焦虑合并失眠的患者,该类药物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建议睡前服用。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和米氮平抗焦虑抑郁效果较好,但有升高血压风险,也可促进食欲、增加体质量和糖代谢紊乱风险,目前临床上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安全性还不明确。丁螺环酮、坦度螺酮,具有抗焦虑作用,可作为高血压伴焦虑患者的用药。
心肌梗死急性期、循环衰竭、房室阻滞、未经治疗的闭角性青光眼、急性酒精、巴比妥类药物中毒者禁用,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同服。此药是综合科室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其特点是对轻中度心理障碍疗效好,见效快,但突然停药常出现戒断反应,应注意逐渐减量后再停用。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是治疗焦虑抑郁障碍的一线用药,研究认为该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对安全,常用的有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氟西汀等。